江西赣州:处处洋溢文明新风-米乐平台

影响有影响力的人

江西赣州:处处洋溢文明新风

编辑: 丁立明来源: 光明日报2022-04-17 08:55:00


  四月赣南,春光明媚。

  在地处章江南岸的江西省赣州市大余县新城镇周屋村,一座宏伟的古式建筑引人驻足。它就是已有500余年历史的周氏宗祠。如今,这座老祠堂已经成为当地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公共场所——周屋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。“村里人经常在这里开展一些健康向上的活动,比如敬老活动、好家风评选,表彰‘好媳妇’‘好婆婆’等孝老敬亲先进典型,还有自编自演采茶戏等。”周屋村党支部书记周徐州说,“这不仅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,也引领着乡村新风尚。”

  乡风文明,在规范乡民行为、维护乡村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。“早在20世纪30年代,作为中央苏区核心的赣南,曾开展过轰轰烈烈、影响深远的移风易俗运动。”赣州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陈安介绍,中国共产党人当时在赣南进行的一系列移风易俗的社会变革,不仅使苏区人民的生活环境得到改善,生活水平得到提高,还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民主意识,丰富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,使苏区人民开始养成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。

  “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,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。”进入新的时代,赣南老区上上下下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导,大力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,让新思想、新文化、新理念“飞入寻常百姓家”,让文明在城乡间蔚然成风。

  按照“群众在哪,文明实践就延伸到哪”的工作思路,赣州各地打通理论政策宣讲、教育、文化、科技与科普、健身体育、法律法规和网络志愿等服务平台深度融合、协同运行,设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使之成为群众开展活动的“主阵地”。

  在宗族祠堂、文化广场、闲置校舍,或在私家小院……只要是有利于辐射周边群众、发挥宣传功效,赣州鼓励各地因地制宜、灵活设置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开展的场所。截至目前,该市已挂牌建立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20个、实践所310个、实践站3613个;在学校、旅游景点等延伸领域建成实践中心(所、站)365个,打造了一大批“不设墙”的实践点。

  可以是政策宣讲,也可以开展技能培训;可以是主动开展志愿服务,也可以“群众吹哨、志愿者报到”……无论活动形式如何,重点是切合群众的需求、让工作有实效。

  “村民对农业技术的需求多,我们就派农技人员送技术下乡;村里留守儿童多,就开设周末公益课堂等;家里有卧病在床的老人,就组织医生及志愿者到各村义诊……”赣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刘万春介绍,各地按照分层分类分众的标准,有针对性地为村民提供所需服务。

  “希望最近能来营前镇开展一场义诊活动。”“希望举办就业技能培训班。”……这是群众在上犹县融媒体app文明实践专栏发布的“点单详情”。为了准确把握群众需求,改变大水漫灌的服务模式为精准滴灌。上犹县依托县融媒体app打造移动的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,全县所有志愿服务活动均可实现“网上点单、中心派单、志愿者接单、群众评单”,线上线下联动,将关怀和帮助及时准确送到群众身边。

  “请大家做好个人防护,降低病毒传播风险,科学参与疫情防控。”面对当前疫情形势,宁都县湛田乡新时代文明实践所通过“大喇叭”、移动宣传车、广播喇叭和悬挂横幅等多种方式,引导群众及时清理房前屋后垃圾,消除卫生死角,加大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相关知识的普及。宁都县委常委、宣传部部长廖丽萍介绍,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,县里把巾帼志愿者、党员志愿者、文艺志愿者等柔性融合,建立24个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队,深入抓好基层宣讲,传递党的声音。

  以产业基地为依托,组织农技专家开展技术培训;坚持“扶智”与“扶志”相结合,组织宣讲员队伍,开展“田间小课堂”“乡村夜话”等政策宣讲;组织文艺工作者、巾帼志愿者,以“文艺 理论”“文艺 事迹”模式,将群众身边的故事转化成文艺作品,在全市乡镇演出上万场……赣州各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通过一系列有效活动,让志愿服务更精准、更合群众“胃口”,志愿服务项目的精细化程度、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。

  在兴国县长冈乡塘石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,有个房间摆满了脸盆、水桶、洗手液、洗衣液以及大米、食用油等商品,乍一看还以为是小卖部。其实这里是文明实践站的积分兑换室,村民凭参加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赚取的积分,每月可到这里来兑换相同分值的商品。村民谢福连手持“文明幸福卡”开心地说:“参加志愿服务活动就能攒积分,积分多了就能兑换肥皂、牙膏,所以我有空就来实践站坐坐。”

  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的普及开展,使赣南老区群众积极主动参与其中,最终也成为活动的受益人,有效地提升了文明意识并转化为实际行动,以文化人、成风化俗。文明新风,正吹遍赣南各地。

  (光明日报记者 胡晓军 通讯员刘珊伊)

网站地图